首页 > 

对联中的平仄怎么分

时间:2024-04-26 21:43:59 浏览量:40085

对联末字平仄声

对联中的平仄怎么分?

谢邀。汉字有四个声调,通常第一第二声为平调,第三第四声是仄音。严格来说,我们在对对联时,必须做到平仄相合,比如说上联中的是平调,那么在下联中对应的字就要是仄音。如此联:

风吹海面层层浪(平平仄仄平平仄)

雨打沙滩点点坑(仄仄平平仄仄平)

其中上联中的尾字必须是仄音,而下联的尾字则要平音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“仄起平收”。

有时候也可以不那么严格,在奇数位置(除尾字)的对应可以平仄不合,但是在偶数位置上则必须平仄相合。如此联:

书山有路勤为径

学海无涯苦作舟

我们看到上下联的首字都是平音,但二、四、六的位置上一定要平仄相对。

大概就这些,欢迎补充。

纯手打,给点个赞吧。

怎样区分诗中的平仄?

这个要分新韵和古韵(平水韵),

新韵就是以新华字典中普通话为标准,分为阴平,阳平,上,去四个声部。阴平阳平(一声,二声)为平声,上去(三声,四声)为仄声。

古韵(平水韵)是分平,上,入,去四个声部,平(包括大多数一声和二声)为平声,上,入,去为仄声

为什么现在对联时会说上联尾字为仄,下联尾声为平?这是什么意思?

謝谢你邀请!

对联时上联尾字为仄,下联尾声为平?

这主要体现在我们传统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练,经过不继地改进而规范下来的对联规则,我也曾对对联这规则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探讨,得出的结论也源于我们前人为何如此之规范呢?作下面理解之总结。

这是为什么呢?

原来是上联尾字为仄是重音,下联尾字为平是轻音,这其中奥秘就反映在诵读对联时的抑扬顿挫之需,在同上联或下联中为何要有规律的平仄间隔,上下联中为何要平仄相对也是这个道理,而且读出来的对联感觉顺口有序,朗朗上口啊!我想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。

答题完成,谢谢。

对联、诗词格律中的平仄有什么讲究?诗押韵好,还是不押韵好?

对联诗词格律当然押韵好,言诗讲究一二四行押韵。律诗讲究一三五不问,二四六八(行)韵,也且平仄对仗工整,一行点明题要,三四行五六行必须平仄相对,如平平仄仄平平仄,必须对仄仄平平仄仄平,这样整篇律就有昂扬顿挫琅琅上口韵味十足之感,加上优美意境生动语言就不乏一篇佳作。

格律诗中”平平仄平仄“句式在对联中适用吗?

我是小柒我来回答!当然可以。

"平平仄平仄"格式叫锦鲤翻波亦叫拗救,它是"平平平仄仄"的变格。是将三、四位置字的平仄互相而进行拗救。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种格式。

如:李白《过崔八丈水亭》"高阁横秀气,清幽并在君。檐飞宛溪水,窗落敬亭云。猿啸风中断,渔歌月里闻。闲随白鸥去,沙上自为群。"

"檐飞宛溪水",平平仄平仄,","宛"、"溪"平仄互换。

再如:崔垣《春怨》"夜尽梦初惊,纱窗早雾明。晓妆脂粉薄,春服绮罗轻。妾有今朝恨,君无旧日情。愁来理弦管,皆是断肠声。"

"愁来理弦管",平平仄平仄,"理"和"弦"平仄互换。

这种格式是被认可的,即使科举考试,锦鲤翻波也同样是认可,是符合格律的!

锦鲤翻波是扩展用词自由度,而保住某些地方必须用的字,提高诗的质量,保证整首诗的格律性,如上面的"宛溪"是个地名,我们总不能为了遵守平仄把"宛溪"写成"溪宛"吧!

我们知道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形成,确切说"颈联"就是一副对联。那么律诗的一些规定当然是对联也通用的。

如:西泠印社的一副对联:"高风振千古,印学话西泠""振"、"千"平仄互换。

对联,诗词中什么是平、什么是仄?

所谓平仄,是古人对汉字四声的归纳,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有所差异。古代汉语中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声,转变为现代汉语中,就是平声演变为阴平、阳平,即第一声、第二声;上声和去声演变为第三、四声。在现代汉语中入声消失,演变到一二三四声中。

通俗来讲,就古汉而言,平就是古平声,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第一、二声;仄声是古上声、去声、入声,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三、四声,还包括部分古入声字。

就一般而言,将平声看做是一、二声;仄声看作三、四声。就可以判断大多数的平仄了。